机、操作系统以及海量的应用软件!
所以,方舟团队要想让cpu商用,难度可见一斑。
之后,为了搭建基于方舟1号cpu的软硬件,方舟团队急剧扩张。
从一个只负责cpu设计的团队,
同时,为了摆脱英特尔cpu+微软dos系统的垄断联盟。 方舟cpu选择了搭配lux操作系统运行。 但这套组合的“用户体验”如何呢? 四个字:非常难用…… 还有浏览器、播放器等13大类50多项,亟待解决…… 整个软硬件生态系统的培育,还需要漫长的过程。 方舟团队想用区区不到两千万,想把整套cpu产业链建立起来,显然是不可能的! 最后,方舟就这样被“生态建设”给拖死了…… 到了2006年,随着“方舟三号”芯片迟迟不能量产。 科技部严查后才发现: 方舟的问题,还不仅是在市场上“无法打开局面”的问题。 还有方舟的负责人李德磊,通过一系列股权操作,已经转变成大股东;投资方舟大厦也存在可能挪用国家拨款研发资金的问题…… 而这时,商人李德磊觉得钱也赚够了,不愿意再为方舟做软件生态系统的深度开发。 于是直接宣布,放弃方舟芯片的后续研发! 这直接导致方舟3号芯片搁浅,黄了…… 从01年“方舟一号”破空出世,到06年“方舟3号”搁浅。 六年恍如一梦! 而“汉芯骗局”和“方舟败局”对中国社会最大的伤害, 不单是坑了国家多少个亿那么简单…… 而是严重腐蚀了国人对“中国芯”投注的巨大热情与期盼! 此后,在国家层面, 对国产芯片、操作系统方面的研发投入资金支持,几乎彻底停止。 在那之后的多年里, “龙芯”等其他默默耕耘的中国企业,也都多少在舆论上受到了负面的质疑…… 所以,隋波现在最需要做的事, 就是“力挽狂澜”! 绝不能让中国的半导体产业和操作系统的研发,在这个关键的时间点上,像前世那样陷入停滞! 这将是对所有将毕生心血,都投入到中国半导体事业的那些先辈们,最大的“伤害”! 从50年代开始, 一大批年轻科学家学成归国,投身于半导体科学的研究。 我国半导体事业曾经有过“梦幻”开局: 从1954年,中国半导体的“开山鼻祖”黄昆先生,在帝大物理系开设“半导体物理课”,1977年,黄昆担任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所长,开创了我国在材料科学和固体物理学的研究工作起。 到被称为“八级钳工科学家”的王守武先生,在中科院应用物理研究所组建国内第一个半导体研究室,1958年就拉出了我国第一根硅单晶…… 与两位先生一起的,还有一连串熠熠闪光的名字: 谢希德先生(中国半导体之母,中国半导体物理学科和表面物理学科开拓者和奠基人); 汤定元先生(半导体学科和红外学科创始人之一); 洪朝生先生(中国低温物理与低温技术研究的开创者之一); 吴锡九先生(中国第一代晶体管、晶体管计算机和微型计算机的奠基人); 林兰英先生(中国半导体材料之母,先后研制成第一根硅单晶、第一根无错位硅单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