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原料被压缩,一百个粒子中,就会有九十参与反应,再加上粒子的能量变高,释放出的能量就会增强一倍。
当真正计算出结果以后,陈泽书都变得非常期待了。
核聚变装置不像是核裂变,高丰度原料能持续使用十几年,装置运行过程中,是需要不断更换原料的。
现在设计的核聚变实验装置,持续高功率使用,原料预计可以使用六个月左右。
如果是常规的持续运行,预计可以维持两年左右。
这还是理论数字。
可是装置更换燃料可不像汽油加油那么简单,核聚变装置释放的辐射很小,但因为内部结构复杂,更换原料的过程也是非常复杂的,甚至更换过程消耗的成本,要比原料本身的价值能轻松高上几倍。
如果原料的使用时间能提升一倍,就会大大减少使用过程中更换原料的维护费用。
“如果被压缩的倍率更高,效果肯定会更好。”
赵奕摇头,“五倍到八倍左右是最佳值,压缩反应倍率越高,需要的能量就越高,如果超过了八倍,就得不偿失了。” —— 两周后。 大型z波装置更换了临时发生部件,并进行了一次高强度实验,目的就是制造发生器以及其他部件所使用的材料,等于是为装置本身制造材料。 实验过程非常的顺利,实验组得到了一大批的压缩六倍左右的材料,同时,z波的发生端口,不出意外的直接出现了问题。 接下来就是利用六倍压缩材料,制造出新的端口了。 这个过程需要不短的时间,就像是陈泽书说的,有些材料熔点在一万摄氏度以上,几乎只能在实验室进行融化、塑形。 相关的技术人员估计,最低也需要两个月时间。 但是等在两个月也值得了。 只要能使用高强度的压缩材料,就会让内部发生装置,再也不会受到低强度倍率空间压缩的影响。 当然,也是有上限的。 六倍强度的压缩材料,能承受的空间压缩强度就是六倍,高于六倍就可能会让发生端口出现问题。 压缩强度和z波能量、覆盖范围粒子数量、磁场强度有关。 比如,当覆盖区域一片空旷,压缩倍率就会快速上涨,很可能让发生器直接出现故障。 其实也很好理解,就像是用铁锅炒菜,锅里什么都没有,自然就会出问题了。 赵奕仔细计算过,现有的设计来说,处在地面环境中,覆盖最小的区域,并且覆盖区域内一片空旷,最高能实现十二倍左右的压缩倍率。 这是极限数值。 之所以说是极限数值,和装置设计、地表磁场、空气密度有关。 12倍,听起来不多,实际上,即便是不考虑装置设计、地表环境影响,释放最高的能量,压缩倍率也不会超过14倍。 这主要和释放z波原理有关。 空间压缩倍率和所需的能量,是呈现指数级增长的。 如果要实现压缩倍率‘e的π次方’的临界值,地球表面的化石燃料,全部加在一起,最多也就能压缩几克左右的材料。 “那大概就是黑洞内部很普通的物质吧?” 赵奕思考着。 在实验组闲来无事,就是等待压缩材料制造的部件,赵奕就干脆返回了首都,到燕华大学平平淡淡的过了半个多月,中途还去参加了两次会议,都和压缩材料、核聚变装置研发有关。 然后他接到了刘建昆的电话,以及航天局发来的信函,说是邀请他去参观正在完善的空间站,以及制造好的大型反重力推进器。 航天局一直在研发空间站,空间站已经很完善了,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