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暴花户”(2 / 2)

娘会因为买买买变穷,尤其是漂亮的姑娘”。稍后,又提出:“妇女能顶整片天,感谢咱们的新中国。男人擦泪不刷卡,那是万恶的旧社会。”

比伊万卡还赤裸裸地将“商业女权主义”摆上台面,捏造消费的正义性和紧迫性,煽动人们正大光明的放纵自己的欲望。包括“花呗”、“借呗”这些产品的命名也是居心叵测,传达出的是轻佻肤浅、随心所欲、不负责任的价值观。

仅仅一个月之后,161名女孩流出。这些1723岁之间的少女为了筹钱买包、化妆品、电子产品不惜上传身份证和照片。某些网贷平台更是赤裸裸的声明“漂亮的姑娘就能贷到款”,相较于天猫的口号“漂亮的姑娘不会因买买买变穷”,到底是谁在打谁的脸?

这种消费观念,已经远远脱离了正常消费的范畴,消费与人的真实需求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远,商品和形象成为一个巨大的“符号”,刺激人们的欲望,把自身的快乐建立在无节制花钱、追求物质消费的奢华上,还理所当然视为新潮和前卫。

为此网上出现了一个新词“暴花户”。指的是一些人,本身没有什么钱,但特别敢消费,经常莫名其妙地就能花掉一大笔钱,花光了又很丧的人。

根据上海交通大学发布的《2014年中国大学生消费行为与品牌认知调查报告》,普通高校的学生支出中,购买衣物仅次于饮食消费,其次是社交娱乐、通讯交通,学习培训则排在最后。14年双11,高校学生消费总额超过30亿,人均1个包裹。在知乎上匿名写下自己深陷网贷泥潭过程的孩子们,无不是把钱花在了电子产品,恋爱开销,衣服鞋子上。

而一旦逾期支付,消费贷外包的催债公司会打电话给你的父母、同学、支付宝好友,让你陷入恐惧和羞耻。

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也或多或少都经历过这个阶段。工业革命之后,消费主义盛行,商家利用各种渠道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借钱消费成为潮流。只不过经历过多次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打击,人们的消费理念逐渐趋于理性和保守。

美国人对名牌的概念是最低的,穿着的衣服很便宜随意,他们可以毫不尴尬、脱口而出“ican&039;tafford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