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嗯哼,香港(2 / 3)

陆只是非常小的影响因素。

2000年香港政府曾出台了“硅港计划”,想把香港发展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这一政策如果实施成功,有望为香港增加近20万个工作岗位。

但是,“硅港计划”因种种原因以失败告终,而其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或许就是香港的经济脱实入虚,逐渐被以李嘉诚为代表的超级家族把持。

李嘉诚并不看好实业,虽然他早期靠制造业(长江塑料厂)起家,不过后来的爆发却是靠房地产和投资,他也表达过“勤劳赚不了大钱,只能养家糊口”的说法。

“李嘉诚旗下没有一个畅销世界的产品,做的都是投机的生意。”新加坡之父曾这样讽刺过李嘉诚。

但李嘉诚肯定知道,金融本身并不能创造资本和价值,而仅仅是资本和价值的转移而已。

普通老百姓想要吃口饭,还是要靠实实在在的产业。

只是,在这群超级家族的影响下,未来的香港更像是一个被金融和地产做空的城市。

这就导致了普通香港年轻人在创新创业上的举步维艰。

创业得租一个办公场地,而香港的房租高到令创业者绝望。

在中环租一间20平米的办公室,一个月的租金就要逼近4、5万港币,即便在观塘工业区这种廉价地段,一平米也要300港币左右,而深圳只要30元人民币。

昂贵的租房成本从一开始就让创业者望而却步。

创业需要大量的钱,香港虽然有钱,却很难流到创业者手里。

香港本土金融稳定在港口运输等收益稳固的行业里,大佬们在二级市场和房地产上挣钱来得又快又稳,不愿意投资他们看不懂、风险又高的高科技初创公司。

这样的环境下,“青年才俊”们没条件创业,也不愿意创业。

由此年轻人也渐渐意识到,那让人绝望的房价,看不到希望的生活,或许正是以李嘉诚为代表的一批超级富豪们推波助澜造成的结果。

他们面临巨大压力,转而扎堆竞争投行、地产、豪门家族企业每年放出来的少数招聘名额,在写字楼里做一个“高级打工仔”,才能保证基本的体面,他们别无选择。

香港高新科技产业和实业的寂寞,金融行业的世界地位,伴随着的是大多数普通香港年轻人的失落和迷茫。

2012年8月,李嘉诚曾对香港表白:“我对这片土地有特别的感情,自己身为中国人,永远都是中国人。我绝对不会从香港撤资。”

然而,2013年7月底,李旗下和记黄埔发布公告出售百佳超市,10月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实业已将香港嘉湖银座商场,以58.5亿港元的总价整体出售;

国庆长假前,李旗下的另一家上市公司电能实业宣布,拆售旗下的香港电灯有限公司。与此同时,他在欧洲大肆购买。

此时,大家才意识到,李嘉诚本质上只是个追逐利益的商人,爱国爱港只是锦上添花的东西。

时间的力量是巨大的,一代又一代的量变造成质变,香港的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作为既得利益者,超级富豪们牢牢握住手中的特权,乐享其成,他们从内心深处,或许并不想看到任何改变。

而当年轻人发现自己即使奋斗一生,却只能苟且生存,一切努力都变得毫无意义,他们胸中只有熊熊怒火。

这种仇恨随后转移到大陆人身上。

曾经大陆贫苦,香港人有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而97年后大陆的飞速发展让香港的停滞显得更加明显,优越感消失殆尽,心理落差极大。

除此之外,大陆巨富在香港买楼不问价格,也是香港房价居高不下的影响因素之一,自然又加深了深受房价之困的香港青年的仇恨。

如今,这些锅都甩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