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企业能否上市,关键就在这些程序上。
财务、业绩这些东西可以弄虚作假,但这些程序必须一丝不苟。
嗯,现实就是这样。
那些借壳上市的企业都是这么玩的。
其他方面搞的乱七八糟,唯独程序这块抓的死死的,偏偏还能过了审核并且成功上市,在股市里疯狂捞钱,然后崩撤卖溜,到角落里悄悄的数钱。
这种案例,别说03年,直到20年依然还有,而且是在以要求严苛的美股市场。
所以,在03年,对一家企业来说,成立董事会就意味着距离上市更近了一步。
这可一点也不夸张。
因为董事会这玩意儿,明面上看,是分权和制约创始人、股东权利的,相当于把公司的决策权从创始人手里转移到了董事会手里。
所以,很多企业的创始人都不愿意成立董事会,怕自己的权力会被分散,更怕自己的公司会变成别人的。
在这种观念的制约下,好多传统的企业真不愿意上市,也不愿意成立什么董事会。
03年,才刚刚走入新世纪,经济已经开始复苏,但思想和观念却还没有真正放开。
所以,徐杨主动成立董事会,在公司这些高管眼里,就好似足够开明的象征,哪怕明知道这董事会就是徐杨的一言堂,他们也是开心的,因为只要愿意成立董事会,就证明徐杨愿意接受新事物,愿意为了公司的发展而改变自己,不是那种真正的彻头彻尾的独裁者。
说句不好听的,有董事会在,哪怕徐杨出了什么意外,也不会影响到公司的大局。
否则的话,公司瞬间就崩了。
但话说回来了,徐杨真那么开明?
未必。
真的未必。
他这么做,是知道只有这样才能走的更远,可以赚的更多。
虽然会增加一些风险,但整体算下来是值得的。
至于和股东们、高管们的勾心斗角,那是在任何时候都免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