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2 / 4)

除了这几家做生意的以外,其他人都是要依靠庄稼谋生的。便是做生意的,也需要种几块地的稻子、油菜、小麦等以供全家每年的吃食。但因为种的少的缘故,每年的农忙时期他们总要比其他人家轻松许多。庄稼人称每年的农忙期为“双抢”,指的是抢收和抢种庄稼,这样的农忙期一般都发生在夏天。而夏天的酷热对以庄稼为生的农民来说又是格外难捱的,上午11点以后到下午3点以前的这段时间是不能出门的,那毒辣的日头会晒得风吹日晒惯了的老农民也要脱掉一层皮。但在一个尚不懂事的孩子眼里,这样的夏天却是欢乐的。我那时就是这样一个不懂事的孩子。

孩子的欢乐总不外乎两点:有的玩、有的吃。而双抢时期又洽洽是这两点都能满足的时期。当时的农村虽不像现在的很多农村那样,年轻人都出去工作只老人留在家里,但这样的情况也还是有的。我家便是这样的情况,我的父母、二叔二婶和小叔婶婶全都在外地,家里只留下爷爷奶奶和我,等我读了小学,我弟和堂妹也变成了留守儿童被送到爷爷奶奶身边。除了我家,还有一两家也是类似的情况,家里只剩下妇女。

就农活来说,有的妇女做起来比较吃力,有的男人做起来比较吃力。于是,村子里剩下的人们根据这样的情况商量了一个对策:全村的农活摞到一起做。每家出一个人组成一个双抢队,男女根据每家不同的情况自己决定,因为村里统共只有八户的缘故,双抢队最多也就十来个人。人确定好以后,开始排时间,今天做李家的活、明天是张家的、后天是吴家的,以此类推,胡家因为农活少的缘故是不参与这样的集体活动的。当天排的是做哪家的活,哪家就解决所有参与双抢队家庭的吃饭问题。这时家里如果还有剩余的妇女,基本都会参与到做饭里来。而这段时间,这些家庭的孩子们就会天天混在一起玩,九、十个孩子扎成堆,家长们没精力也懒得管,孩子自然玩得欢快。

吃,更不必多说了。日日都在不同家吃饭、日日都吃不同“主厨”做的饭,且日日都一大桌子人围坐在一起吃饭,自然日日都热闹非凡。

轮到我家那天,爷爷自然是出去做农活的,他那时候五十岁出头的年纪,身体硬朗,奶奶便留在家里张罗一天的饭。我只记得她前一天晚上便要计划好第二天的菜品:大人有多少、孩子有几个?荤菜需要做几样、素菜又该搭配哪些?酒喝白酒还是啤酒?零食又需要买什么?计划完成以后,等第二天天一亮,她便要去集市采购。采购回来先要去后院捉两只鸡宰了,母鸡炖成汤、公鸡用来红烧,等汤放上灶开始炖,她又要再去她的小菜园采摘一番。农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这样的小菜园,辣椒、茄子、西红柿、青菜、黄瓜等等,这些餐桌上的“常客”都是家家户户自己的小菜园里产的。材料都准备妥当以后,便要开始洗菜、切菜。这时候,其他家做饭的劳动力也都陆续来了,奶奶眼睛不好,洗菜、切菜的活便交给他们了。等到所有菜上了桌,外面干活的人也差不多回来了,因为下午还有活的缘故,中午一般是不喝酒的。吃完饭,需要外出干活的人约好下午出门的时间,便各自回家睡午觉了。留在家里做饭的人这时便开始洗洗刷刷,洗刷完再去盘点中午的库存,等核算出晚餐缺少的食材后,又要投入到晚餐的准备中去。晚餐因为喝酒的缘故,通常吃的时间较长,假如遇到双抢队工作的最后一天,那天的晚饭便要吃得格外晚一些。有的年纪小的孩子,实在挨不住困,便在晚餐还没结束的时候已经躺在主人家的床上睡着了。

我是总要熬到晚餐结束的,这样欢聚一堂的烟火里的热闹让我满足,也给我安全感,我从小便喜欢这样的热闹。

我在这样的集体活动中感受到简单而朴实的温暖。我在他们身上学会知足、学会包容、学会互爱互助,更学会善良、学会热爱生活。

另一件让我怀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