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和东海投资,就是源于两地思想开放,眼光远大。”
当然,随着两地飞速发展,其它地区也在追赶,投资环境也越来越好。
具体说,落后地方必有落后原因。
越穷的地方越是邪劲,去那里投资,很可能被人吃的连骨头都不剩。
“还没有问一下,沈先生的具体项目是哪方面?”
来投资是一方面,项目能不能落地,也要看属于哪一类项目,东海也不是什么乱七八糟的项目都会接收。
在这方面,东海也是有底气的。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沈度还是有顾虑的。
到今日为止,知道这件事情的人非常少。
当初结束亨通地产炒作,沈度有钱了,在于乔依娜讨论公司发展规划的时候,沈度说了一些项目。
乔依娜开玩笑滴说:“按照你赚钱的速度,好像不是大问题,看好的项目出钱收购下来,多简单啊。”
收购?
开什么玩笑,后世那些教训还少吗?
花了好多年努力,只因为一个突发事件,前面的努力全部泡汤,那又何必那。
所以,沈度一口拒绝。
想要这个项目,打枪的不要,悄悄进城,要采取更稳妥更安全的方式。
至于成不成,让乔依娜试一试,不成功也无所谓。
此次会面,沈度一方人不少,东海也有若干陪同人员。
沈度看了一眼陪同会见的其他人,身子往前凑了凑,用极低的声音说:“目前项目还在保密期,希望国内知情者越少越好,仅限于最高层知晓。此次上马工程,一个是发动机项目,一个是运输机项目。”
沈度所说的项目,其实就是马达西奇公司产品。
前苏解体之后,包括乌克兰在内日子并不好过,有了钱的沈度自不会放过这个猎物。
收购马达西奇的过程很复杂,时间跨度也会相当长。
重要的是,成功的可能性极低。
道理很简单,马达西奇公司还没有到走投无路的境地,多少还能销售部分产品。
好吧,不怕对方不卖,只要给的钱足够。
但是,收购的动静实在太大,风险也比较高,这在后世都有教训。
所以,沈度换了个方式,美其名曰:援建。
我出钱,你派人帮我复制一个马达西奇工厂。
至于设备采购,工厂建设投资,都是我自己出钱,你只要派出足够数量的技术人员培训指导,并尽快让项目进入生产阶段,你的任务就算完成了。
这恐怕也不行,世上出现另一家马达西奇,岂不是瓜分了我们的市场嘛。
谈判初期,乌方根本不同意。
这也不是问题,沈度承诺绝不会与马达西奇公司争夺业务,产品不出国门。
这下子对方放心了,不就是出点人嘛,这个代价极低。
所谓人穷志短,现在穷的只剩下裤衩的乌方觉着自己只是派出人手而已,一下子换来一笔巨款,真的挺划算。
一番讨价还价,援建发动机生产和运输机生产两大部分,再加上专利技术作价7.8亿米元。
在九十年代,这可是一笔庞大数字,双方皆大欢喜。
90年代开始,整个乌克兰的航空工业迅速萎缩,年出口额不足1亿美元。
出口额一亿米元不代表赚一亿,去掉成本能赚多少钱?
这买卖怎么看都划算,不就是派出一批专业人员嘛。
即便派人培训指导,那也不会一下子都派出去,而是一批批轮流派遣,并不影响这边生产。
马达西奇公司生产的大涵道比三轴涡扇发动机,主要用于大型货运飞机,单台造价约500万美元。
说的是造价,纯利润能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