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3已改
再次证明了西方只做研究难干正事儿的高科研低政社的畸形生态
近日,世界顶级科学期刊nature在线发文回顾了全球流行一年多以来的重要论文。从去年3月到今年4月,13个月的200余篇权威论文,标题关键词从“传播”“抗体”“无症状感染”到“变异”“疫苗”,反映了人类对的认知过程,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世界疫情的走向。
据“医学界”不完全统计,nature列举的新冠重要论文中,有106篇作者来自美国,35篇来自英国,19篇来自中国,其他则来自德国、荷兰、以色列、南非等各个国家。它们发表在nature、cell、science、ncet等世界权威期刊上,还有一部分未经同行审批的论文率先发表于rxiv、drxiv等学术平台上,以便迅速刊登,供全世界的学者参考。
中国是去年3月率先发布新冠重要论文的两个国家之一,另一个是美国。2020年3月,中国国家联合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杨晓明、深圳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刘磊分别带领团队,各自独立证明了新冠重症患者在接受新冠康复者的血液注射后,病情显著改善。
其余被nature列入新冠重要论文的17篇中国学者论文,分别来自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广州医科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武汉大学等研究机构,涉及发病阶段与病毒浓度、免疫抗体、抗病毒药物、病毒传播场所与规律等主题。
早在去年4月份,北京协和医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所长秦川就已在rxiv上发表论文,表明灭活疫苗在猴子身上的有效性,当月该疫苗进入人体安全试验阶段。
南安普顿大学团队的研究还表明,如果疫情控制行动推迟三个星期,那么中国感染的人数可能会高出18倍。
“抗体”“疫苗”“变异”成三大关键词
“医学界”梳理发现,200余篇新冠重要论文的标题中,有50篇涉及“免疫”或“抗体”,34篇涉及“疫苗”,25篇涉及“变异”“变体”或“突变”,17篇提及“传播”,还有十余项研究提及“儿童”“老人”“青少年”等主题。
去年5月,世界范围内发表的新冠重要论文数量达到顶峰,达24篇,此后每月维持在十数篇。而5月也可以被视作人类认识新冠的一个节点,此前研究多涉及病毒来源、病毒传播的场所、途径和阻止措施等,5月,一批关于合成病毒、抗体的生物医学研究开始发表。
此外,去年5月还有一篇被nature总结为主题是“已错失的阻止病毒在美国传播的机会”的重要论文发布,该研究来自亚利桑那大学图森分校。研究表明,去年2月中旬,本有一次可以阻挡病毒在美国大规模传播的机会,但当局并未把握。
无症状感染者的病毒传播情况,在去年6月开始成为新冠重要论文的主题之一。去年7月,美国东北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新冠病毒很有可能在2019年12月就开始在美国流行。
关于新冠病毒变异的重要论文于去年7月开始在美国发布,除了美国,去年11月至今年4月,位于欧洲、南美、非洲、中东地区的英国、巴西、南非、以色列等国家纷纷发布关于新冠病毒变异的论文,这也与病毒变异株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发展趋势相符。
至于新冠疫苗主题,去年11月以前,其重要研究多为动物实验,零星发布;11月以后,随着疫苗在一些国家铺开接种,一批研究疫苗阻止疫情发展之效果的重要论文开始出现。
与此同时,变异病毒开始对疫苗发起“挑战”。nature文章显示,今年1月开始,疫苗对变异病毒是否有效的争论开始在学术界出现。一些重要论文表明,疫苗可能对新的病毒变种失去效力;另一些论文则称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