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 院试在即(3 / 4)

写,所以才能写的平整,看起来都在一条线上。

没办法,能力不足,方法来凑,凑对了,事半功倍~

交卷时,清瑶将卷面上的本人姓名的浮签揭下,记明自己的座号。

有受卷官每收一卷,发给一牌,出场时,收一牌,放一牌。

听说学政阅卷,只凭座号,跟现代的糊名考试一样。

出了考场来到小院子,清瑶坐了没一会儿,就到了考试结束的时候,她便跟着人流走出了考场大门。

等回了客栈,几人也没对答案,他们忙着吃完东西,赶紧洗漱好了上床睡觉,因为第二天他们又要继续早起排队。

好在因为第一天知道如何入场了,他们便晚起了一个时辰。

第二场考的是杂文,墨义,就是从经书中编出若干个问题,要求考生用经书原文回答或者谁谁的注释回答。

也同样是背诵嘛,就是背的内容多了些,清瑶照样顺利考完回家。

而第三场考的策论,就是按照给的题目,临场撰文回答问题,其实就是简答、论述写作文。

考秀才的难度不是地狱级别的那种,也不涉及到家国之政上,出的题目也都是贴近课本。

多是关于有人说的经世济民的方法你怎么看这种的。

至少没出,“朝廷与民争利、大兴土木,贪官污吏盘剥百姓是不是使“民困”的原因”的这种敏感问题,让学生来回答怎么办的。

清瑶答这个是比较占优势的,如果说前两场比的是记忆力和努力,这一场大概就是理解力。

现代名家剖析对比古代各种政策的公众号,视频,渠道都很多,集众人智慧研究出来的东西,她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回来答这个,确实是占了极大的便宜。

初中上历史课的时候,这个政策那个改革带来的影响,好处跟弊端谁没背过啊,只要记得一二,再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综合一下就能洋洋洒洒的写一篇。

最后一场考试就是诗赋了,就是考生临场按文题和规定的格律创作诗赋,一诗一赋。

如果说在上一场上来自现代的她占了优势,那么诗词歌赋这块,就反过来,清瑶没有优势。

但是,她会背啊!

不过她也不敢全抄下来,毕竟她不了解花国会不会出现一个人写了同样的诗词,所以还是要改一下的,只要对仗工整,用词得当就行。

四天考完,清瑶蒙头睡了一天,又出了逛街研究风土人情了几天,还有意的结识了许多离阳城比较近的书生,着重说了待遇,极力的邀请人家来做客,包食宿的那种。

说的好些书生半信半疑,十分动心。

她还把自家特意定制的刻有各种祝福语的玻璃挂饰,挑那不是世家子弟的学子发发发,送送送,很是刷了一把脸。

还有商家见了来跟她谈生意的,清瑶很是忙了一阵。

五天一过,发榜之日到了。

一千多人的卷子,前两场就是对答案,不怎么费事,只有后两场需要考官凭自己的喜好和感觉逐一评判。

被录取的考生的卷子都必须加盖学政的章,提调官拆出卷后编号,经核对与编号册姓名相符,然后添榜发案。

王庄头在好几千人的人群中硬是杀出一条血路,鞋子都被挤丢了。

等在街边的清瑶一看见他呲着个大白牙,就知道自己肯定是过了。

终于,可以松口气了,再也不用贪黑起早的背书了。

果不其然,王庄头生怕别人听不见的大声喊着,“少爷,考上了考上了,四十九名!”

清瑶……好险,!

快别喊了,倒数第二啊!

不过,很快她就乐了,韦家麟跟陈呆呆一个是倒数第一,一个是倒数第三,正好隔着她,赵敬先不曾上榜,他的年龄太小了,本就没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