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4 差点挑了自己的手筋(3 / 4)

的?”

戴眼镜的主治医师无奈的举了下手,“我。”

“那就你去指导李医生完成缝合,要是感觉不行就不要勉强,去外科找个会的来。”

杜衡声音平澹,就好像是在安排一件平常事。

而这位戴眼镜的主治,则是瞟了一眼那个李医生后,方才点了点头,然后脱离人群往李医生身边走去。

杜衡再次瞄了一眼李医生后,转头看向了身前的刘医生,继续刚才的话题问道,“说说你用的药方,还有添加药材的思路。”

这个问题一出,这位刘医生的回答就没有之前顺畅了,甚至可以说是整个回答都是磕磕巴巴的。

杜衡听着听着,心里就更加的不高兴了。

倒不是因为刘医生回答磕巴,而是他对药方的认识和添加药材的使用,让杜衡不高兴了。

刘医生选用的药方是《血府逐瘀汤》,这个是没什么毛病的。

而且这个药方,杜衡前段时间在羊城的时候,和田院长还专门深入的聊过这个药方的特点。

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所以选方是没有错的。

但是中医开方,不是拿过来就能直接用的,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加减化裁,要贴合患者的实际病情才行。

而这个加减化裁,就是在剂量上要进行调整,在药物的左使上进行优化。

但是听了刘医生的话,杜衡只有一个感觉,那就是死板、匠气。

别说是左使药物调整,就连药方的剂量,那都是经方记载多少克,他就用了多少克。

就老太太舌头下,那两条粗壮青黑色的纹路,只要一看就知道血瘀有多严重了,这时候就应该在原药方中,酌情加入丹参、郁金等药,加强活血破瘀、消症化滞的功效。

但是,他没有。

另外在《血府逐瘀汤》中,甘草一作调和诸药,二呢也是当使药来用,再加上后面还添加了一些药物,那就相应的可以略微调高一点剂量,尽最大可能发挥它的作用。

但是,他也没有调整。

就是原方是什么样,他就怎么用。

至于药方的使用口诀,可能在他眼里,那就是口诀罢了。

还有就是他后面添加的祛湿化痰的药,在杜衡听来,那就更是一堆垃圾。

先不说和原药方搭不搭的问题,就看用的那些药就能知道,他连患者本身的痰湿程度他都没有搞清楚。

光从这一点就能看出来,同样是一起留下来的三个人,但是他们之间的差距真的好大。

而这个差距,除了他们的个人能力之外,杜衡还觉得,与他们导师的能力,还有教学经验是分不开的。

虽然曹柄鹤现在也做不到杜衡认为的完美诊断,开不出百分百合适的药方,但是最起码人家做出的诊断,开出的药方,都是正确的,都是有效的。

就看刘医生现在的这个病人,治疗时间已经五天过去了,但是血瘀的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或者说是缓解,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不过想想之后,杜衡还是觉得算了,毕竟只是一个刚独立上班的博士,别太苛刻,也别太难为他了。

再者说了,手下的医生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光是责怪新医生,其实也不完全的对,最起码有一半的责任,是应该归咎到吴主任这个科室老大头上的。

一个科室主任,除了是本科室的管理者,还应该是科室的业务领头人,后辈学习的领路人、监督人。

指望一个人把科室盘活,这个问题不大。

但是要想就指望一个人,把科室做大做强,做成医院的特色科室,做成社会上有知名度的科室,那就有点痴人说梦了。

尤其是在好朋友这样的医院,一个人真干不成这种事。

吴主任对杜衡很好,也很信任,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