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1《那山那人那狗》中(2 / 2)

而她之所以能活到现在,至少有一部分原因是父亲时不时地给五婆送“孙子的来信”。

这是五婆活下去的信念,如今乡邮员的担子交给了儿子,儿子没有丝毫犹豫就接了过来。

五婆握着儿子的手:“我信多,你常来啊!”

儿子:“诶!”

但等出了村,儿子便对父亲表示了自己的不理解:

“你这么做等于包庇他,你为什么不告诉他孙子该怎么做呢?”

父亲当即反驳:“他是大学生!又当了国家干部,该怎么做还用别人告诉他?”

儿子闻言愈发不服气:“大学生怎么了,大学生就不能说了?”

父亲知道儿子有可能因为自己的落榜不开心,所以岔开了话题,并吩咐儿子隔三差五和五婆念上几句。

儿子自然答应,不过也问了:“你交代的,我当然可以去做,可要不是我跑这条邮路呢,换了别人,谁会像你这样?这事该是他孙子做的,你不要以为自己什么都行?”

父亲:“你怎么教育起我来了?该干的能干的我就干,天花乱坠的想法,干不成有什么用?”

儿子赌上了一口气道:“做成做不成的,你等着瞧好了。”

父亲知道儿子是来真的,于是赶紧叮嘱:“内孙子比五婆的眼珠子还金贵,你小子不许胡来!”

影片中,这场父子观念之争就到此结束,没有交代儿子和五婆的孙子是怎么沟通的,也没有交代后续,只是突出了父子只见的冲突。

其实,儿子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之前拉着五婆的手时想到了自己的母亲。

父亲常年在外,总是有很多原因,顾不上想家,反倒是家里人更牵挂他。

以前只有三个人聚在一起时,母亲才笑得最开心,母亲说,父亲在外面苦,从来不责怪他。

就像五婆和他的孙子一样。

影片用五婆的故事,对照了母子和父亲,如此便更能让观众们理解这对父子间的那种特殊情感,同时也能更有共鸣感。

确实,如今千禧之交,留守儿童也越来越多,对于父亲的常年在外,很多人也有类似,甚至更加深切的感觉。

更有甚者,甚至会生出母亲如此挂念那个不称职的父亲,是愚昧懦弱的感觉,而等父亲归来,那种本就存在的疏离感就变得更加深刻。

当然,这是少数人的,而更多的,则是在这缓慢的音乐以及动人的情节中感受到了这部影片的美。

而同样的,影片接下来也用儿子和侗族姑娘陈好的初遇,对照了父亲当年和母亲的相遇。

不过,现场很多江炎粉们关注的点显然跑偏了。

当陈好回眸一笑,出场镜头惊艳到众人后,很多粉丝心中直接大呼:

“我不同意这门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