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各人有各人不同的表演(2 / 3)

,六点钟在图书馆门口集合!”教官挥舞着铁尺。

这一夜,加练了几个小时的一零一众同学们上了床以后,已不复前一晚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活力。这一夜,众室友骂完兽,咒完教官,就早早睡了。青春年代分泌旺盛却无处可去的荷尔蒙,原来还可以用踢正步这种方法被消耗掉。

而在军训的日子里,方自归除了训练,还要排练。

第一次见到相声搭档席东海,方自归就没产生什么好感。

席东海的眼珠子和脸部肌肉动得太快,方自归觉得,像传说中的投机钻营之辈。这种素质,讲相声肯定可以,做朋友肯定不行。

然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席东海一看方自归这副自由散漫、不修边幅的腔调,就知道此人不会左右逢源,是那种在机关就迟迟从科员升不到副科,在公司就加薪加得很慢的人,所以也不值得浪费时间结交。

当然,两人在感觉上不对路,有地域文化差异的原因。

方自归虽然重庆话说不好,性格上还是追随老爸像重庆人,与上海人的风格自然不同了。同样是码头文化,上海发展出来的是买办文化,重庆发展出来的是袍哥文化。

袍哥文化的精髓,就是一个“义”字。解放以后,虽然哥老会这种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组织被取缔了,可在民间,袍哥精神尚存。就好像解放以后,上海的资产阶级被消灭了,可即便过了几十年,住在市中心上只角的那些人的上只角精神依然健在。重庆人的耿直,跟上海人的小资是不一样的。方自归讲义气,他考上重点高中以后,不顾阶级鸿沟已经开始产生的现实,依然和初中班里几个连普通高中都没考上的小混混玩,就是证明。

上海人不这么玩,人家重的是“利”。

以上海教育的普及程度,每个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上海人,都背诵过语文课本里孟子曰过的“何必言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可是每个背过这句话的上海人,都会在灵魂深处产生一个疑问——老孟的脑子,是有一点儿进水了吗?

上海人民其实是伟大历史学家司马迁的忠实拥趸,因为司马说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上海人民以为,司马这句话和老孟那句比起来,更为震古烁今,更能够穿透历史重重的迷雾,揭示人生的真谛。并且这句话,句式也更为工整对仗,符合上海人一贯比较重视仪表的作风。

所以,一开始的结果,就是方自归心里不鸟席东海,席东海也心里不鸟方自归。

然而,席东海对方自归的不鸟转变很快。方自归花了几晚上写完相声段子的初稿,与席东海对了一遍台词,席东海立即对方自归刮目相看。

席东海是工大第一个认识到方自归是工大第一活宝的人。席东海以为,活宝就是活着的宝藏,和方自归一直搭档下去,自己一定可以长期活跃在工大的文艺舞台上。这一条,已经达到结交的标准,甚至不排除深交的可能。对这个发现欣喜之余,席东海也感到遗憾,就是自己表演的是捧哏。

席东海当然想演逗哏,可段子是方自归写的,方自归是编剧和导演,席东海就无力反抗了。

有一天,不甘心的席东海问方自归:“哥们,嗳,你写段子有没有什么秘笈啊?”

方自归道:“两条。看书多,看造化。”

席东海眨了眨眼睛,又问:“看书多,理解。看造化什么意思?”

“看造化,就是看爹妈造你的时候开不开化进不进化。你自己是控制不了的。法律上,这叫不可抗力。”

认识到是不可抗力以后,席东海就对自己捧哏的地位不再抵抗了。看来,各人有各人不同的表演。

方自归对排练比对训练认真,因为这是一次露脸的机会。能够在大庭广众露脸,是方自归除了看美女以外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