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九百五十三章 白公祠(1 / 2)

“要是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在我们队员的指导下,体验一下考古发掘的乐趣。”李教授当真通透,对于基金会大金主,当然知道要搞好关系。“可以吗?”林婉秋很惊喜,她经手过的东西多了,最早也到了商代早期,但是从来都不是来自现场。“我们还是别太打扰工作队的工作吧。”周至说道:“所以两个人一组就好了。”这话一出所有人都乐了,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在考古队员的指导下,周至和江舒意在高家镇发掘位置拍摄了照片,记录下石器出土时的位置和状态,然后清理掉周围的泥土,发掘出了一枚砾石的“尖状器”。然后周至又开始了天马行空的想象,黄帝能够战胜蚩尤,除了那些稀奇古怪的传说外,会不会和这个有关系?大河下游使用的石器多是砾石和砂石,而黄河中上游的石器用的多是玛瑙,砾石,石英石,论武器的硬度,好像黄帝比蚩尤更占优势。兵器代差往往也是军事胜负的关键不是?离开丰都,下一站就是忠县。忠县古名忠州,上苍似乎特意钟情这个地方,小小一个县城,历史上居然名人辈出。第一个就是巴蔓子,东周末期巴国将军。时遇巴国内乱,巴王请求楚国派兵帮助平息内乱,并许以三座城池作酬谢。楚助巴国平息内乱后,派使往巴国要求应诺划城。巴蔓子认为国家不可分裂,身为人臣不能私下割城,但不履行承诺是为无信,割掉国土是为不忠,巴蔓子告曰“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于是自刎,以授楚使。巴蔓子以头留城、忠信两全的故事,在历史上广为传颂,也奠定了这座县城的特质。其后出了三国严颜,甘宁,西晋忠贞清实的名臣文立,明代南京城破,两百多官员降清,偏他自尽殉国的刑部尚书高倬。最出名的莫过于中国历史上唯一单独载入正史将相列传,而不是烈女传的巾帼英雄,唯一凭战功封侯的女将军秦良玉。其余近现代名人也是无数,而名胜古迹也是无数。所谓三峡旅游的一处经过地,船一般只会在下游的石宝寨停泊,然后放游客上岸玩石宝寨,忠县县城却是不停留的。但是忠县县城里也有一处不错的地方,一般游三峡的人也玩不到,那就是白公祠。公元八百十八年,白居易被贬任忠州刺史,在忠州任职期间,白居易关心百姓,带动忠州人开山修路,植树种花,与民同苦乐。在忠州任职期间,他写下百多首对当时和后世都很有影响的佳作。忠州人把他同刘晏、陆贽、李吉甫并称为四贤,到了宋代,修起了四贤阁以作纪念。明崇祯三年,忠州知州马易从深知白居易在忠州为官时受民众爱戴,遂倡议单独建祠祭祀,于是“诛茅辟,日督匠作从事,秋尽成堂三楹及醉吟阁两掖楼”,期望“后之君子,从而恢拓之,与巴山蜀水共长也”。果然如他所愿,这地方在清初就经过了一次扩建,清道光十年又进行了第二次扩建,扩建的白公祠最终达到了相当规模。有了周至这个导游,白公祠游起来就非常有意思了,对于这里的典故周至知道很多,讲解起来内容也非常丰富。白公祠分为两级台地,临江山而建,气势恢弘。沿着门前两丈有余的大石梯漫步而上,左面是参天大树,右为高耸的栈楼,登梯毕就到了白公祠大门。大门为三楼四柱三间牌楼,上面是青碧琉璃瓦,下面是明黄墙体,非常特别。匾额横书白公祠三字,门联也很特别,与一般阴刻不同,却是凸体字:“遗泽被山川万民常思贤刺史,宏篇映日月百世同仰大诗人”。“大诗人三个字,在现代都被用烂了。”周至打算考考伙伴们:“不过在古代,这个称呼就不得了了。白居易的绰号是什么大家知道吗?”“诗魔,高中学过的。”方文玉道。除了李老三这头九漏鱼,大家都点头,表示记得。周至摇头道:“诗魔的说法,来自于他自己的一首诗中的句子: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但是其实他还有一个绰号,叫‘诗王’。”“这个绰号又是怎么来的?他也敢自称吗?”张路问道。“那当然不敢,这个绰号却应该是从岛国那边传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