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四章 自将磨洗认前朝(4 / 7)

城”,继续领兵镇守也就顺理成章了。

再阐发下去,江闻突然又想明白了为何妙宝法王会对明朝正朔的说法如此笃定不移。

譬如妙宝法王头上这顶黑帽,就是当初明成祖皇帝与其前代建立同盟的信物,类似于元朝皇帝与更前代建立的同盟,认可了自己的正统地位。

因此认可明庭就是证明自己,偏居康藏的妙宝法王除非能得到清庭的再次加封,否则他们注定是斗不过外力支持的其他势力的。

自古雪域高原的政治格局与周边天竺、大漠、中原、横断息息相关,这也给了吴三桂挑拨战争的可乘之机。

有此情势在前,吴三桂此时如果声称康藏造反起兵前往,可谓是一石三鸟之事。

首先,清庭不会下旨调解两边的争端。当年漠南的蒙古喀尔喀部纷纷西迁,就是因为与后金不睦,而且时至今日他们也没有上书臣服清庭,清庭自然不会自讨没趣地号召“平息干戈”。

同时也重要的是,与康藏开战后戍边的功劳他吴三桂可以摘走,黑锅更有绝妙的人选可以背——譬如当代大理土知府木懿。

木懿这个人在吴三桂的眼中,属于绝对的脾气又臭又硬,脑子还狡猾无比。木懿明明怀有异心却迎风而倒,又在吴三桂入滇不肯交出权力,逼得老狐狸无从下口,只能先用盘外招软禁了他,企图令木家陷入群龙无首的境地。

联系前不久吴三桂诬陷木懿私通吐蕃,割让丽江的照可、你那等地,趁酒宴将他押赴省城囚禁,显然就是这一系列招数的先行铺垫,随后的动作更会是水到渠成毋庸置疑,真仗打起来,还能顺势将木懿砍了,彻底吞下丽江一地。

细思之后,江闻不得不再次感叹妙宝法王心思的单纯通透。

佛门“大天五事”之议,认为哪怕阿罗汉仍旧有“处非处疑”,也就是说即便证得了阿罗汉果之人,也会产生关于是非判断的疑惑。但妙宝法王在不合时宜的情况下匆忙入局被人算计,竟还能在世俗惯用的鬼蜮伎俩面前,保持着如此中正冲和的态度,这点就着实令人赞叹。

“江某明白了,这次若能找到霜妹离开山谷,必定让法王讲经卷誊抄带走。”

江闻也是个真诚相待的人,只不过他属于久历江湖后的真诚,向来不惮于做个小人,在正人君子面前开条件的事情,也就做起来顺理成章了。

“多谢江流儿施主,小僧休息片刻已经无碍了,如今天色将晚,不如我们早些出发吧。”

此时品照终于醒了过来,不好意思地来到法王边上期期艾艾,妙宝法王听见江闻提的要求毫不在意,甚至因为得到承诺而欣喜,便以带伤之身主动提出了前行的建议。

江闻点点头,良心发现的主动嘱咐妙宝法王道:“法王路上一定要小心。我发现八仙剑客是被一名剑术精绝之人所杀,武功恐怕不在我之下,此人躲在山谷中鬼鬼祟祟,说明绝非易予之辈。”

以江闻的角度来看,妙宝法王虽然自称不懂武功,短时间展现出来的功夫,却已经包含且不仅限于沛然大力的释迦掷象功、抵御外伤冲击的拙火瑜伽,乃至还有超乎常人的眼力与心智,这些都是可以构成一名高手的要素。

只是敌暗我明前途未卜,鸡足山阴里又危机重重,江闻还是得把话说得清楚一点,也好为将来突发情形做足打算。

“小僧明白。江施主,我们先找地方上去要紧。”

这处深窖离地少说有三四丈的高度,本就是一个深藏于地下的密室,天顶除了被品照误打误撞踏破的破口,并无另外的进出空间,四周墙壁也湿滑无比,无处着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后面精彩内容!

江闻盯着头顶遥不可及的孔洞问道:“法王,你有没有办法把我扔起一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