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更快增速的原因。
同样是低价拼团产品,拼乐园让用户感觉“买到就是赚到”。
这源自拼乐园对性价比定义极其微妙。
比如拼乐园上架的第一款商品,是1元秒杀乐事薯片。
明明如此低价,却曾经收到过消费者投诉。
“虽然只有一块钱,薯片寄过去碎了不能吃了,消费者就会觉得没占到便宜,说你是骗人的;但只要还有一半能吃,他就会觉得值得。”
黄铮和顾允讲起了,他母亲在拼乐园上的消费。
花10块钱买了9个芒果,2个是坏的。
阿姨前来对黄铮抱怨,但再下单还是选择了拼乐园。
“10块能买到7个好芒果,那也不亏。”
在内部,这个产品运营原则被解读为“让用户觉得占便宜”。
而这,就是顾允和黄铮提前布局,对抗微信流量平台垄断,试图走出自己新路子的核心举措。
可以看到,拼乐园做了大量分红包、抽奖、砍价等运营活动,持续刺激用户各种消费欲望——冲动消费、发泄消费、理性消费、攀比消费等,最终达成购买。
“我们现在,给用户一种不点进去、不买就亏了的感觉。”
因此,即使面对差异化竞争和平台流量断崖式下跌的危机,拼乐园依然有着能吸引消费者不断回来的能力。
“上次你说了优化了整整三轮,就等这一刻。”
黄铮笑着点开下一张图,那是他独自操刀的新项目,优化拼乐园p。
图中显示,拼乐园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微信生态外有了独立的位置。
一个月均日活千万级、首周装机留存60左右的p——拼乐园。
“自从专心在p上之后,我发现根本就不存在社交电商,这是个伪概念。”
黄铮笑道。
社交拼团,核心是希望构建“人以群分”,它应视为了解用户的窗口,而非被看成一次点击、一个增长手段,这是拼乐园在早期跑出来的核心原因。
而当对用户充分了解后,平台就给用户推送最适合他的商品,p是用户能实现此目的的平台,因此微信不是唯一、终极的场景。
这是外界很少察觉的。
因为企鹅一直以来,并未给拼乐园开设入口。
从诞生于微信开始,拼乐园与微信的关系更像是一场“猫鼠游戏”。
拼乐园需要微信,微信是一个可以触达用户、了解用户的窗口。
微信也需要拼乐园,在社交电商打法初期,拼乐园曾作为官方示例,对外展示了社交电商的势能,也吸引了一大批人加入微信生态体系。
但当拼乐园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平衡出现了微妙的变化。
交易过分依赖微信社交场景,会让拼乐园失去部分主导权。
诉讼事件之前,拼乐园就已经正在利用如“p点评返红包”之类的运营手段,鼓励人们更多去p停留,甚至不用分享,直接在p里拼团。
“你看,根据数据显示,我们拼乐园p的渗透率,从年均1左右,提升到11月的19.37。”
顾允看到这个数字,心里总算放下了一块大石。
这个有力的数字,足以让拼乐园脱离微信,进入更大的领域、更平台化的竞争。
之前积累的分析用户的能力,在新的竞争领域,也能创造新的场景——个性化推荐。
从千人十面、百面到千面,这是他的远期战略规划,也是拼乐园必须要走的路。
成长于微信、从微信脱离,是发展需要也是未来需要,也是乐园集团希望看到的。
“没了微信,下一步的新用户拓展,就得是这个位置了,难度很大啊,一二线的用户不好伺候。”
顾允点了点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