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四章:大学堂(3 / 3)

回到南明当王爷 鱼窝 3803 字 2022-08-04

设了学堂,当地百姓也未必会愿意把孩子送进中小学堂。

在生产力比较低下的年代,想要解放出一个脱产者读书不是容易的事。更何况还是送入中小学堂这种新鲜学堂中冒险。

至于免除中小学堂的学生学费,那更是天方夜谭,朝廷现在财政紧张,军费都捉襟见肘,哪来的余钱来免学费?

朱琳泽能在竹堑的中小学堂做到免除学费,那是因为竹堑的人口很少,所要免除的费用并不多。

再者竹堑是一张白纸,他的很多想法都能在竹堑实验并付诸实践。而在大陆这块土地上,数千年来的身上背负的包袱太过沉重了,需要考虑的因素太多,他每向前走一步,都要经过深思熟虑。

但是在南直隶、浙江这两个大明朝人口稠密的之地,哪个州府的人数领出来不是上百万号人?这么大的人口基数,按照当世金字塔形的人口结构,学龄儿童的人口数量肯定多的吓人。所需的学费足以让朝廷财政破产。

同时期的荷兰人倒是普及率了教育,但荷兰虽是强国,不过只是个小国寡民的强国而已,国土狭小,人口亦不过三百万。而且同时期的阿姆斯特丹在当世的地位相当于后世之纽约,是全世界的金融中心。

地狭人稀,又有钱,教育普及起来的难度自然就轻松许多。

受制于以上种种因素,设立中小学堂的事情朱琳泽只能暂时搁置,先清丈了田亩,解决了财政问题后再考虑教育问题。

后续在将大学堂的毕业生输送到政府的各个机要部门为官为吏,让百姓看到考入大学堂深造是有盼头的,百姓们自然也就愿意将之女送入中小学堂。

“王爷将大明朝百年国运都交到了属下肩上,属下怎敢马虎。”陆闻达只感觉肩膀上的担子愈发沉重。

“学堂虽然在建,但不代表就不能继续授课传业,当初在竹堑,讲武堂生最早的校舍不过是几间简陋的竹屋,可就是这几间简陋的竹屋,还不是培养出了多为闽王军的营正和两位标统?”朱琳泽对陆闻达说道,“招收来的学生,你可酌情安排,地方不够,先搭几个简易的棚屋先凑合凑合。”

“属下明白。”说着陆闻达拿出一张名刺,“江西奉新宋长庚求见,赣督袁继咸也在江东大营门口等候,宋长庚精通农工,此人不好仕途,王爷若是想兴办大学堂,此人倒是一个不可多得的饱学之士。

正所谓术业有专攻,让属下教授培育吏员尚可,但要是让属下培育农工之才,属下实是无能为力,还需宋长庚这样的专业人才出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