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二章:下南洋(2 / 4)

回到南明当王爷 鱼窝 4321 字 2022-09-28

权和荷兰东印度公司共同经营马六甲,且不受荷兰东印度公司的约束。

这只是朱琳泽暂时的权宜之计,等到大明朝在马六甲和南洋等地站稳脚跟之后,迟早要将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势力驱逐出整个南洋。

南洋地区是大明朝的后花园,朱琳泽不容其他势力染指。

反正清朝的水师不足为惧,朱琳泽的海军现在实力过剩,没必要将全部水师都集中在自家海岸边。

朱琳泽打算等马六甲新城筑成之后,将南洋舰队的主港迁到马六甲去,给荷兰人添堵,彻底控制住马六甲海峡。

同招商局的工作并行开展的还有向南洋地区的移民工作。

下南洋之举被朱琳泽提高到国策的层面。

由于满清统治者残暴统治,横征暴敛,沦陷区南逃进入大明实控区的难民越来越多。

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这些难民要是没有得到妥善的安置,将会是一枚定时炸弹。

从崇祯十七年开始,从北方逃难到南方的难民根据统计足足有两百三十余万。

此前朱琳泽安置南明的方法是将难民中的精壮经过甄选,将优秀者编入军中。

不过这也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只是减轻了难民爆发举事之后的镇压成本。

要真正解决难民问题,重中之重还是要解决他们的生存问题。

为此,朱琳泽采取的主要是以工代赈,以及划荒地给难民开垦,办厂容纳难民三种方法。

以工代赈主要是征召难民疏浚运河,修建基础设施,不给钱管饭。

只是经过两年多的时间,这三种策略已经无法应对人数越来越庞大的难民群体。

在收编了大西军之后,朱琳泽现在已经有了四军二十三标的步兵以及各一标骑兵和炮兵,总共十五万多的新军。

十五万新军对于朱琳泽来说已经足够用,此前朱琳泽由于经常面对敌人时,己方在兵力上处于劣势,患上了兵力不足恐惧症,从而大肆扩军。

而从楼山关一战开始,他现在对阵清军在兵力上已经不落下风,况且己方士兵和军官的素养都全方面碾压清军。

这种情况下再扩军实在不是个明智的选择,反而会增加财政压力。

毕竟每增加一名正式的普通步兵,朝廷每年就要发十二两银元做军饷。

因此现在军队的重点是训练好现有的二十五标兵,而不是继续盲目扩军。

停止扩军,就意味着新军往后就不可能在吸纳难民中的精壮。

而且运河也疏浚的差不多了,修建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工程所需的工人数量也已经接近饱和。

至于工厂的数量,无论是朝廷官督商办的工厂还是民间的工厂,也都已经趋近于饱和,后面也不大可能再吸收太多的难民入厂。

再者,由于大量难民的涌入,也极大地挤压了当地工人的生存空间。

以苏州地区为例,在难民涌入之前,苏州地区本地各纺织厂的工人每月的薪酬大概在一银元三角到五角之间。由于北方难民的涌入,苏州当地纺织厂的本地工人薪酬被降低到一银元不到。

更有甚者,有的难民甚至只要管饭就行,不要薪酬。

由于雇佣外来的难民劳工成本低,这些外来难民劳工比之当地工人,也更加勤劳肯干,因此各大工厂也更愿意雇佣外来的难民劳工,这让当地的工人对这些难民恨的牙痒痒。本地工人和外来的难民劳工爆发出冲突,甚至白昼械斗的事情在各地层出不穷。

朱琳泽的控制区都是开发程度比较高的地区,也没剩下多少荒地可供难民们开垦,因此安置难民开垦荒地的方法也不是上策。

最好的办法还是让这些难民们走出去,到海外的广大地区生根发芽。

南京城东门桥外的移民安置地是朱琳泽梦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