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七章 七海之王(2 / 3)

蜀山悬剑传 大明终始 223 字 2022-08-23

底舱是压舱的土石袋,减低风浪颠簸。

楼船战力惊人,是一种强大的火力平台,装载了大唐各种强大的水战武器,厚实的装甲,致命的武力,兼顾运输兵员,奠定了楼船在水师中的主力地位,威吓四海。

作为一只庞大威武的水师舰队,大唐水军中不只一种主力舰船。比楼船稍次一级的是“斗舰”。

斗舰广受水军喜爱,是战斗中的主力舰种,因而得名“斗”。

斗舰,采取了梯级复式船体结构,水兵们梯级分布,战斗时能够充分发挥人员优势,同时为操作船只的水手们了良好的保护。

斗舰没有楼船的层层高楼,个头要小些,战力较逊,但轻便灵活,在不利天气下也能保有一定的航速,而不似楼船逆风便一筹莫展。

为提高防御能力,许多斗舰会在船身蒙上生牛皮来强化,这类船又名“艨艟”或“蒙冲”。

所谓“蒙”,指蒙上牛皮。

至于“冲”?

由于这类船有一定战力,灵活性又较楼船高,常负责冲锋破敌、冲散敌阵,故而得名。

陈鸿鹄所在的江淮水师为了强化“冲”的效果,部分艨艟更改了船体构造。将船体改得细长如梭,以增进速度,并在船首处伸出铁制的冲角,形如大钢锥。

若有老练水手操舟驾驭,此船顺流(顺风)而下,利用速度上的优势,伺机挨至敌舰侧面,将敌船撞出一个大洞,如同攻城用的冲车或破城锤。可谓“战船杀手”,连楼船也要忌惮三分。

可以说,斗舰是楼船的良好补充,这两种战舰构成了大唐水师的主力战舰。

一支优秀的水师,势必需要由多种大小功能不一的船只组成,彼此分工合作,各司其职。

大船宛如城楼,载运量大、战力强,但不够灵便;小船则似车马,轻巧迅速,然攻防能力有限且畏风浪。

因此,在楼船和艨艟斗舰之外,大唐水师中还有另外几种极具特色的舰种。

第一种是“走舸”,也称“海鳅”。

走舸为求航速,牺牲防御功能,把箭楼之类的防御体系省,仅在船舷上建有女墙,勉强供士兵挡箭掩蔽。

船体更小、重量更轻,构造精简、航速极快,类似马战中的轻骑兵。

凭借迅往返如飞的航速,在主力战舰的掩护下,走舸能够在海战成焦灼的状态之下,出其不意、神出鬼没的迅速接近敌军主力战舰,通过闪电奇袭,给予敌军致命一击。

第二种是“赤马”。

赤马是船身狭长的小船,每艘仅能载五人左右,因船身漆红且速度极快而得名。

赤马的角色相当于传令兵,是舰队中负责往来传递信息的使者。主要用于指挥调度,传达军令,协调水师舰艇进退,是水师中少有的不具备交战能力的专业船只。

然而,话虽如此,正因赤马个头小,毫无战力,有些将领反其道而行之,将其用于特战:特选善泳的死士以几艘赤马分别载运,趁天气不佳、天色昏暗等敌军不易发现的场合,偷偷潜入敌阵,进行敌后破袭。

此时,赤马摇身一变,成了神出鬼没、防不胜防的刺客,要么锁定敌方主将刺杀斩首,要么直接凿穿敌船,让船敌将葬身水底。

赤马此计,连老练的水军也感到棘手。好些战舰甚至会在船底装上刀刃,号为“戈船”,用以提防敌军利用赤马,从水底偷袭。

还有一种被称为海鹘。这是一种特殊的战舰,头低尾高,前大后小,便于平衡与转向,更特别的是船身两侧设有浮板,形似海鸟展翅飞翔而得名。

加了浮板的海鹘,其浮力与稳定性都更胜其他战船,提升了整艘战舰的抗风浪性能,在恶劣气候条件下,海上作战中能够体现出巨大的优势。

除此之外,大唐水师中还有桥虹、突冒、艅艎、门舰等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