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海水西调(2 / 3)

延海出发,一路向西行走,专拣沙漠戈壁行走,路线也曲曲折折的。

他从居延海到达红石山,又折向西南,通过马鬃山、瓜州直达敦煌,才又转向星星峡,进入西域省。

当然,这只是他的大致路线,他总是在没有人迹的荒漠中行走,有时兴之所至,还会深入大漠。

他除了用神识感应方圆百里的沙漠和地下几百米的状况外,并不使用任何神通,完全用肉身的力量来抵御沙漠中的严酷环境。

六月的大沙漠,白天气温高达四五十度,晚上气温又可能降到零度以下。

而且还有风沙、沙尘暴、烈日炙烤、流沙、毒蝎等各种挑战和危险。

段宇钟都一一度过,严酷的环境只能刺激他的身体,激发他体内潜藏的生机和灵气、法力,让他的身体变得更强大,而不会而他造成任何威胁。

而一路上,碰到有意思的,美丽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他也会拍成照片,甚至画成画,写成文字。

后来,等华国的沙漠绝大部分消失后,他一路上这些顺手为之的作品成为后来人们研究沙漠和研究西北环境变迁的珍贵资料。

在他如同超级雷达和超级探测仪的全方位扫描下,地下任何矿产、文物都逃不过他的探测。

于是,一路上,型的没有开采价值的矿产,型的零星的没有考古价值的文物,都被他顺手收件传国玺空间。

而那些大一些的矿产和比较有价值的遗址、遗迹则被他标注出来,随时通过网络报告给官府。

于是,不久之后,当段宇钟进入西域省时,他的背后已经远远地跟了许多地质专家和考古工作者。

而且,一人的才智终究有限,所以段宇钟也把一路上探测到的详细图片文字资料发给官府以及网上论坛,征求改造环境的意见,不管多离谱都行。

因为他的能力太过逆天,所以在回到治理措施的时候,严谨的科学家对他的帮助不大,反倒是那些混迹网络充满幻想的网民的意见给了他很多灵感。

当然,如何综合改造当地环境,又尽量不引起后遗症,这些治理方案还得靠专家。

因为专家有两种,一是真正有水平的,二是那种忽悠人的“砖家”。

就比如有个叫李宝玺的“砖家”提出了“海水西调”的方案,就引来很多网友的质疑:

据学者们研究,西北地区降雨量多寡取决于三个充要条件:一是西风带;二是高山冷凝系统;三是水汽供应源。

其中西风带和高山冷凝系统是具备的,惟独由于缺水干旱,水汽供应源不具备。

如果东调深入我国北方大陆500公里的渤海海水,做填充内蒙古到西域省沙漠中封闭的构造盆地和一个个的大盐水湖,形成人造海。

以压制沙漠,扩大湿地面积,通过海水的自然蒸发,西北地区的湿润气候条件,增加降雨量的水汽供应源。这样,必将从根本上改变西北和华北地区干旱的恶劣生态环境。

他们计划先从渤海西北海岸提送海水达到海拔100米高度,到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再顺北纬4度线东西方向的洼槽地表,流经燕山,阴山以北,

然后出狼山向西进入居延海,绕过马鬃山余脉进入新疆。在新疆分为北,中,南三支,北支进入艾比湖,中支进入吐鲁番、哈密盆地,南支进入罗布泊盆地。

西调海水在沙漠地区形成“人造海”和大片湿地,靠自然蒸发,增加空气中的湿度,增加当地的降雨量,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实现水的大循环。

“海水西调”的新闻一经媒体报道,顿时在网络上引起热议,有网友戏称,此设想和当年牟其中提出的“把喜马拉雅山炸开一个口子,让印度洋的暖湿气流进来,吐蕃变成真正的江南”有一拼。

更有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引渤海水入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