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0章 一二三步走(3 / 4)

调教大宋 苍山月 4828 字 3个月前

货的兴盛。”

“不难想像,将来那些制造生活日需、瓷茶百货的作坊,必然向这些地方靠拢。”

“沿着江淮,海岸将成为大宋的商品集散地,从这里把小到针头线脑,大到车船重器的各种货物运往全宋,甚至全天下!”

“这个时候,朝廷就更应该因地制宜,把制造业区分开来,集中建设,为各州各府做好规划,最大限度的节约成本,形成规模。”

“而北方!”唐奕一刻不停。

“随时棉毛产业的壮大,也将会越来越集中,越来越抱团!!”

“您二位知道,这样的后果是什么吗?”

“.....”

二人不说话了,看着地图发呆。

后果是什么?后果就是星星点点的纺织作坊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不断合并壮大。

最后...

最后形成无数个纺织城,纺织镇。

“大郎的意思是,我们要提早预防,阻止这种无序吞并?”

“不!”唐奕的回答出乎二人意料。

“我们不阻止,而且要推波助澜。”

见两个老人家还是有点不明白,唐奕只得解惑道:“重点不是融合,重点是城镇!!”

“纺织业必然造就更多、更大规模的城镇,彻底脱离农耕的城镇!”

“而这对以商税为主要收入的朝廷来说是好事,何乐而不为?”

在粮食够吃的情况下,把农户引到城里去,加快大宋的城市化建设,这样一来,商税才会越收越高。

而农税的比重进一步降低,到最后,免除农税,甚至倒贴,都不是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农民种地不收税,甚至有补贴,这个不论什么年代都是国家中坚的群体没了后顾之忧,那么稳定还有什么不容易吗?

“所以....”

唐奕转过头,“在刚刚的第一个问题上,朝廷就不能只是减税那么简单了。”

“一方面减税,一方面则是控制粮价。”

“朝廷要把种地的利润控制在一个既可以把一部分人引去城镇,又可以留住一部分人保证粮产的范畴之内。”

“......”

“......”

两个老头儿都听傻了,终于明白,这就是唐奕所说的宏观调控。

用政策来引导百姓.....

贾相爷下意识发问:“那再下一步呢?”

只闻唐奕淡然作答:

“先把大宋的小商品百货卖到全天下去,用廉价劳动力和数量为大宋和百姓积累财富,这个阶段主要靠朝廷和观澜民学。”

“民学?”二人不解。

“二老忘了?民学里可是有很多好东西、好技术没拿出来用呢。”

“那接下来呢?”

“接下来就是城镇的兴起,必然带动城市房产、路桥、水利的大规模建设。”

“这此东西虽然费钱,但是...这可都是重工大业!!”

“有了整个中原这么庞大的需求,水泥、路桥工程,还有相应的器械也就成了急需。”

“到时不用朝廷出马,民间就会为了更快更省钱而想方设法的改进技术和器械。”

“等城镇和道路建的差不多了,估计咱们大宋也能形成一整套重工业体系了。”

唐奕一脸的憧憬......

大宋现在还算是技术匮乏时期,不知道经历这些之后,所谓的重工会是什么样儿。

当然,肯定达不到后世的水平,但是....

也足够期待了吧?

哪怕到最后只造出一个齿轮组,那也是划时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