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独专国政——徐温(3 / 4)

后又与刘威、陶雅率将吏向李俨请命,承制加拜杨隆演为太师,进封吴王。徐温则任淮南行军司马,领镇海军节度使,加同平章事。

徐温被任命为水陆马步诸军都指挥使、两浙都招讨使,兼侍中,封齐国公,出镇润州,总领升、润、常、宣、歙、池六州之地。在润州建立霸府,遥决军国大政,移镇升州。当时,其长子徐知训被留在广陵统领朝政,但他骄横恣肆,不但凌辱诸将,甚至经常侮弄杨隆演,毫无君臣之礼,大将朱瑾数次劝说杨隆演寻机诛杀徐氏父子以除国患,但杨隆演对此则无能为力。

朱瑾设计杀死了徐知训,但随后便遭到徐温党羽的围攻,被迫自刎而死。徐温养子徐知诰时任润州团练使,在润州闻变,当日便引兵入据广陵,并在徐温赶至之前稳定了城中秩序。徐温因亲生诸子皆幼弱,于是承认了既成事实,以徐知诰接替徐知训统领朝政。他怀疑有将吏与朱瑾通谋,杀死了宣谕使李俨及大将米志诚,还打算在广陵大行诛戮。徐知诰与严可求乃将徐知训的过恶尽皆告知徐温,徐温这才知道徐知训的胡作非为,怒气稍解,最终只追究了徐知训的僚佐“不能匡救”之罪。不久,徐温归镇升州,总军国大纲,其余政务皆交由徐知诰决断。

徐温自以为权重位卑,以杨隆演的都统之职不足以节制地方镇将为由,请杨隆演称帝。杨隆演拒绝称帝,被尊为吴国王,改元建制,吴国由唐朝封国正式演变为独立王国。徐温被拜为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诸道都统、镇海宁国节度使、守太尉兼中书令,封东海郡王,仍镇升州。徐知诰以宰相居中辅政,吴国逐渐形成了“祭则弘农(杨氏),政由东海(徐氏)”的政治格局。

杨隆演因长期受制于徐氏父子,抑郁成疾,很快便病势严重,徐温自升州入朝,议立嗣君。有人建议他趁机取代杨氏,徐温道:“我若有此意,早在当初诛杀张颢的时候就做了,何必等到今日。就算杨氏没有男丁,有女亦当立之,有敢妄言者斩。”当时,依次序应由杨隆演三弟杨蒙即位,但徐温素与杨蒙不和,且不欲国有长君,乃越次而立其四弟杨溥。不久,杨隆演病逝,杨溥继任吴国王,他改升州为金陵府,以徐温为金陵尹,又进拜徐温为太师。

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徐温晚年时,徐知诰因长年在朝辅政,声望日渐攀升,甚至到了“温虽遥秉大政,而吴人颇已归属于知诰”的地步。严可求与行军副使徐玠等,都多次劝徐温以亲子徐知询代徐知诰执政,徐知询亦有取代徐知诰之意。但徐温因徐知诰素来孝谨,一直没有下定决心,他准备赴广陵劝杨溥称帝,但却在临行前患病,于是让徐知询代己入朝劝进,然后留朝辅政。但徐知询走后不久,徐温便已在金陵病重去世,终年六十六岁。

徐知诰虽一直都在力求摆脱徐温的控制,但当他获悉徐温决定易嗣之时,仍是大为惶恐,准备上表乞罢政事,退而求镇江西。结果就在他上表的前一夜,传来了徐温病逝的消息,徐知询半途折返金陵,主持徐温的后事。徐知诰这才得以继续执政,并以杨溥的名义追封徐温为齐王,赐谥号忠武。

杨溥在徐温死后不久,便按其临终推举称帝,仍以徐知诰在朝辅政,徐知询则承袭了徐温的诸道副都统、镇海宁国节度使、金陵尹等职,掌握了徐温留在金陵的军队,此后一直试图取代徐知诰。徐知诰后将徐知询诱入朝中,悉夺其兵,这才彻底掌控了吴国军政大权。他又效仿徐温旧例,在金陵开设霸府,以长子徐景通留广陵辅政,已经被封为齐王的徐知诰正式在金陵建立齐国,立宗庙、社稷,追尊徐温为太祖武王。

徐知诰自称是唐朝宗室后裔,改国号为唐(南唐),并恢复李姓,改名李昪,他将徐温的庙号改为义祖,但为了表示不忘徐氏之恩,仍将徐温供奉于七庙之内,以义祖与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