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杨广的传奇:大运河与科举之路(2 / 3)

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隋朝的版图上。这里,宫殿巍峨,街道宽阔,商贾云集,人才辈出。洛阳是隋朝的东都,汇聚了各方的资源,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枢纽。杨广来到洛阳,视察工程的进展。他看着忙碌的工地,心中感慨万千。街道上,人群熙熙攘攘,车水马龙。店铺林立,货物琳琅满目。宫殿的屋顶在阳光下闪耀着金色的光芒,仿佛是神仙的居所。

杨广站在高处,望着这片繁华的景象,心中充满了自豪。他对大臣们说:“洛阳是天下之中,大运河经过这里,必将更加繁荣昌盛。它将成为国家的心脏,为整个国家输送着生机与活力。”大臣们纷纷点头,眼中闪烁着敬佩的光芒。他们深知,杨广的决策是正确的,这条运河将为隋朝带来无尽的荣耀。

接着,运河继续向南延伸,来到了邗沟。这里的工程难度极大,需要穿越复杂的地形。邗沟,那是一片充满挑战的土地。山峦起伏,河流纵横,仿佛是大自然为人类设置的一道难题。但杨广没有退缩,他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一定要完成这条运河的修建。他鼓励工匠们克服困难,勇敢前行。他说:“我们不能被困难打败,这条运河是我们的使命,一定要完成。它将成为我们留给子孙后代的宝贵财富。”

工匠们在杨广的鼓舞下,充满了斗志。他们用汗水和智慧,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他们开山劈石,挖掘河道,铺设桥梁。每一块石头,每一把泥土,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和努力。在这片土地上,他们用双手创造着奇迹,用汗水书写着历史。

最后,运河到达了南方的余杭。余杭,那是一个美丽的地方,如同人间仙境。这里,山水相依,物产丰富。湖泊如明镜般清澈,倒映着蓝天白云。山峦连绵,绿树成荫,仿佛是大自然的画卷。余杭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地方,大运河的开通,让这里的货物能够更加顺畅地运往北方。

杨广来到余杭,看到了运河带来的繁荣景象,他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码头上,船只来来往往,货物堆积如山。商人们忙碌地搬运着货物,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街道上,人群欢声笑语,热闹非凡。杨广心中感慨万千,他知道,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这条运河将为国家带来无尽的繁荣。

在修建大运河的过程中,杨广亲自视察工地,他头戴金冠,身着轻便的服饰,脚蹬黑色长靴。他的步伐坚定而有力,每一步都仿佛在向众人传达着他的决心。他的脸上沾满了灰尘,但那眼神却依然明亮。他会与工匠们亲切交谈,询问工程的进展情况,关心他们的生活。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充满了关切:“大家辛苦了,这条运河是我们隋朝的未来,我们一定要齐心协力,把它修建好。”

工匠们感受到了杨广的关怀,心中充满了温暖。他们更加努力地工作,为了完成这条伟大的运河,他们不惜付出一切。在工地上,他们日夜奋战,不畏艰难险阻。他们用铁镐敲击着岩石,用铁锹挖掘着泥土,用肩膀扛起沉重的石块。他们的汗水湿透了衣衫,但他们的眼神中却充满了希望和信心。

与此同时,杨广还推行了一项重要的制度——科举制度。在隋朝之前,选官制度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沿用了汉代的察举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九品中正制,选官比较注重门第,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这不利于选拔真正有学识的人做官。

到了隋朝,隋文帝时就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分成秀才和明经两科,这是科举的雏形和基础。而隋炀帝时期“始置进士之科”,按照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标志着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这一制度的设立,打破了门阀士族对政权的垄断,使寒门子弟获得了仕进的机会,有利于人才的成长,也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杨广深知,人才是国家的根本。只有选拔出真正有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