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堪重负。”
杨士奇闻言叹了口气,“只是看陛下今日和以往态度,这太子之位恐怕还是悬而未决啊!”
解缙姐姐开口道,“我等身为内阁官员,自该多多劝谏陛下,早立世子为储君才是!”
朱棣离开文渊阁返回皇宫,一路上沉默不语,心中也在思考着太子职位的归属,朱棣不禁想起如今朝堂上朱高炽和朱高煦的支持者。
如今朝中内阁几位大臣都是长子朱高炽的拥护者。解缙身为内阁首辅之一,以才学高而受重用。解缙力主立朱高炽为太子,曾对自己说“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朱棣自然也明白其中的重要性。
杨士奇此人在内阁中以谨慎、稳重着称。杨士奇认为朱高炽有君主的度量和品德,且是嫡长子,符合正统继承原则,因此也坚决支持朱高炽,还多次在自己面前为其说好话.
杨荣因为自己在入宫之时劝谏自己先去百叶皇陵而被自己重视,作为自己的亲信大臣,杨荣也支持长子朱高炽。他今日看似让朱高炽决定王珏的官职封赏,实际上就是在告诉自己朱高炽有选贤任能之才,如果自己能立其为太子,那王珏作为朱高炽的幕僚,身份地位自然也水涨船高,直接就可以进入詹士府为官。
就连自己的皇后也支持立朱高炽为太子,早先自己身为燕王时,曾经犹豫过立哪个儿子为燕王世子,自己的妻子就力荐长子朱高炽,如今更是不必多说。
至于黄淮、胡俨、胡广这几人也同样支持朱高炽,毕竟朱高炽自幼接受正统儒家教育,专研儒家经典,更能被这些文臣认同。
但朝中也有人=是朱高煦的坚定支持者,就比如淇国公丘福:他身为靖难之役功臣,在武将中地位颇高。次子朱高煦英勇善战,与其多有共同作战经历,故而支持他,常于自己面前夸赞其战功,力劝立朱高煦为太子。
另外驸马王宁:他因与朱高煦关系密切,欣赏其军事才能与性格,而支持朱高煦,多次在朱棣面前称其功高,建议立其为太子。
朱棣内心纠结不已,从他个人的主观喜好和情感上考虑,其实心里更倾向于朱高煦,但是要是站在整个大明的社稷和延续上考虑,朱高炽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
朱棣心中暗叹,自己难以决断,便只能多听听朝中亲信的意见了。但是不管如何,也得尽早确立太子之选了,最好是在明年新年便能册立太子。
穿越大明,从靖难之役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