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本贵央脸色一僵,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李栎的用词“give up”只是在阐述木本贵央最后阶段的应对,但在他听来却很刺耳。
他没有放弃,只是“战略性撤退”。
“……” 李栎惊讶地挑了挑眉。 木本贵央说的话出自《孙子兵法》的《谋攻篇》,讲述的是用兵之道。 有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包围歼灭敌人,五倍兵力就猛烈进攻敌人,有多一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分割消灭敌人,有与敌相当的兵力则可以抗击,比敌人兵力少时就摆脱敌人,不如敌人强大时就不与争锋。 一个日本人突然口吐文言文,引用的还是《孙子兵法》,也难怪李栎会惊讶。 “你懂中文?”他问。 “一点点。”木本贵央微微颔首。 李栎笑了笑,略加玩味地看着他。 “确实是只懂一点。”他说。 木本贵央一愣,他说“一点”明显是自谦之词。他自学汉语多年,不但可以日常交流,还喜欢研读中国的古诗古文,并经常诵读,怎么也算得上颇有造诣了吧。 该不是这人没读过《孙子兵法》,听不懂他引用的是多高端的东西吧。木本贵央腹诽道。 就在他暗自慨叹“对牛弹琴”时,李栎说话了。 “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役,后处战地而趋敌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他曼声道。 木本贵央又是一愣,李栎引用的也是《孙子兵法》,出于《虚实篇》,大意是善于作战的人能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 这是在讽刺自己上一局和任欢悦对战时,先动的战略失误啊。 就在木本贵央发愣时,李栎又随口说了句:“夫兵形象水,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因地制宜,因敌制胜。 这才是兵法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