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晋升、职称评定、成果奖励、评审表彰等方面的重要参考。
职称、科研何时不挂钩?
徐毓才指出,近年来,中国科研诚信屡遭质疑。医疗行业是重灾区之一。2020年9月,科技部公布9起论文造假违规有关案件查处结果。其中,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相关的有6起。经查,有5起都涉及委托第三方代写、代投。
2021年3月23日,《自然》发文指出,过去20年间,中国医疗机构发布论文数量暴增50倍,但以“论文工厂”为代表的第三方代写、代投等“产业化造假”现象严重。该文称,2020年1月至发文,独立调查员和各杂志发现千余篇或与“论文工厂”有关的学术文章。其中,来自中国的370篇已遭撤回。
《自然》称,“论文工厂”出品的造假论文有明显特征,如从标题到内容都疑似用模板生成,仅部分单词、图像有微调。“这场瘟疫开始腐蚀外国医学杂志,严重影响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
图片
图片说明:中国医院论文造假数量明显上升。/nature
《南方日报》发布评论称,中国医疗深陷科研诚信危机,再次证明“论文指挥棒”的弊病。“医生有专门搞科研的,有专注临床治疗的。对后者,医疗水平才应是考核的第一标准。然而在现实中,不管学术基础如何、平台和条件如何,论文通常是评职称的‘硬杠杠’,甚至成为各大医院比拼的‘政绩工程’,导致‘做一千台手术不如发一篇论文’的怪事,无奈之下,一些医生铤而走险。”
“唯sci论”并非医疗行业独有。在“2020qs世界大学排名”中,清华、北大分别排名全球大学第16位、第22位,两所学校连续5年排名上升并取得史上最高名次。在这一排名中,有关学术研究方面的指标权重高达60。《中国新闻周刊》撰文指出,过于追求排名,丰硕了大学的论文成果,却也带来办学轻教育教学等问题。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袁振国表示,如果把排行榜作为导向,全世界的大学都会变成研究所。
2019年6月,国家卫健委等10部门印发《关于促进社会办医持续健康规范发展的意见》,提出要优化职称评审,医师申报临床类高级职称时,对外语成绩不作统一要求,对论文、科研等不作硬性规定,侧重评价临床工作能力和服务质量。
次年12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国家健康委共同研究起草《关于深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针对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反映强烈的“唯论文”问题,《意见》明确提出要科学合理对待论文,在职称评审和岗位聘任各个环节,不得把论文篇数和sci相关指标作为前置条件和判断的直接依据,不把论文、科研项目、获奖情况、出国学习经历等作为职称评审的申报条件。
图片
《意见》进一步明确,要重点评价临床实践和疾病预防控制等业务工作的数量和质量,引入医生门诊工作时间、收治病人数量、治疗效果、手术数量、手术难度、手术质量、住院费用等临床指标进行量化评价。完善诚信承诺和失信惩戒机制,实行学术造假“一票否决制”。
今年3月,山东省作出响应。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联合印发《山东省基层卫生高级职称评审条件指导标准》,明确基层卫生高级职称评审不对论文、科研成果作硬性规定。
同时,为加强科研诚信体制建设,规范科研诚信行为,“学位法”亦呼之欲出。2021年3月,按照十三届全国高官会立法规划部署,教育部研究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法草案》,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针对学术造假、学术不端的问题,学位评定委员会可以作出不授予其学位的决定。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