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戏的前半段,就是要让观众相信,一切都尽在把握中,一切的判断都是可信的,才会有后半段那种不断推翻自己猜想的落差感。
而要做到这个,许贺就要让大家足够相信他,觉得他就是真理的化身。
“显然,他做的很好啊...”
傅涌涛自言自语着,感叹着。
“什么做得很好?”边上的是他的朋友,跟着一起来看的,平常不太看这种的电影:“演得好么?我觉得也就是还不错,但剧情差了点,这么顺利发展也有点太平了。”
说着,朋友疑惑:“不会是因为你参与过这个项目,所以自带滤镜吧?”然后又话锋一转,一本正经道:“还是说你被充值了?”
“...”傅涌涛无语,你说我要真被充值了,还写这么多东西干嘛?人家肯定早就把东西准备好了,我跟着随便写点就是了。
而不是真情实意地写一堆东西,结果人家看了不是那么回事,那就惨了:以后再情真意切地写什么,大家也觉得是在写广告。
所以他只是摇摇头,道:“没有,是因为我看过剧本,所以我懂这段多重要,许贺演的多好。”
看过剧本的人,和没看过剧本的人,完全不在一个状态。
就好像看推理一样。
最大的悬念其实就是那个杀手是谁,或者作案手法什么的。
然后某一天你拿起一本刚要开始看,就看见第一页一个被圈出来的名字,上面用红色的笔写着“他就是凶手!”,那这本书直接就毁了。
但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想,如果一开始就知道凶手是谁,那势必会时刻注意这个人的细节,然后恍然,原来这里也有问题,那里也有问题。
所以,其实也有人在看《明星大侦探》的时候,老是在结尾刷“先看结果,卷死你们”。
一开始大家可能还不能理解这种心态。
但或许现在看来,这也是欣赏的一种看法:
关键不在于谜题结构,在于过程
对于傅涌涛来说,《扬名立万》就是这样。他已经知道了绝大多数的谜底,看的,就是这种细节部分,而这对于很多人来说需要二刷才能知道:
原来第一遍的时候一点没怀疑这个,是因为许贺带了一手好节奏啊!
好家伙,许贺你这假装自己很厉害啊。
那么笃定的样子。
而且真的不是那种一无所知的主角类型,跟着主角大家一起在探索,所以最后出现了什么错误,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许贺这上来就一副我很吊,我很厉害,我与众不同的,等到了中段又是验证了这个说法,真的就问出来了点不同的东西,然后这货又很淡定的样子:好像,一切都尽在把握中,那大家自然是紧紧跟上,之后就更是下意识地相信他的判断了。
这其实就是推理电影最喜欢的状态。
观众和屏幕上的人,一起编织一个故事的真相,并且完全相信它。
就像大家屏幕内外共同完成的一个作品,然后等它到达即将完美的那一刹那,“呲”地一声出现个裂缝。然后裂缝越来越大,越来越多,最后片片裂开,掉在地上砸个稀巴烂。
这种刺激来的可要比编故事大得多了。
“...”想到这里,其实傅涌涛心中已经有数:“我觉得,今天可能起码要给个四星。”
“四星?”朋友有些惊讶:“可是还没看完。”
“所以我说起码要给个四星,后面不落下,就给五星了。”傅涌涛看着屏幕,其实很期待后半段许贺被打脸的片段。这里要是过渡的好…
到最后那种不断反转的状态,是很好的。
不过说实话,也不用多担心了。
到现在的表现,可以说基本上木已成舟,剩下的就等着观众惊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