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工坊改造(2 / 3)

全距离之外,还要精心建造各类功能区,包括按照产品类型分别建造仓库,用于储存各类原材料和成品;设立行政区域,以便工坊的管理运营能够高效有序;在生活区内打造食堂,为工人提供可口的饭菜;同时兴建员工宿舍以及家属住宅区,让工人及其家属能够安居乐业。

王珏尽可能地将各个功能区分散布局,避免一旦发生事故便极易波及整个工坊的悲剧发生。

值得庆幸的是,在土地资源方面,他们拥有着相对宽松的环境。北京的人口虽经朱棣的多次移民而得到了一定的补充,但因其之前长期作为军事重镇,又饱经战火的摧残,至今仍是地广人稀的局面,远远尚未达到一个大国国都那般寸土寸金的程度。而更为偏僻的西山,土地资源更是充裕。

王珏亲自出马,与地方官员进行商谈,期望能够获取更多的土地来支持工坊的改建计划。

此时的王珏,在北京的官场已然声名远扬。北京的大小地方官,或多或少都听闻过他的事迹,知晓他是世子手下的一名得力幕僚,曾为陛下和世子屡建奇功。尽管他眼下并无官职在身,但他年轻有为,未来的前途不可限量。

西山那片荒地,闲置已久,即便王珏默不作声地将其占据,地方官们或许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如今他却本本分分地按规程办事,这对于地方官府而言,既能让官府增加一笔可观的收入,又能卖王珏一个顺水人情,如此双赢之举,何乐而不为呢?

当一系列详尽的计划制定完备之后,二狗和陈妍虽对所需耗费的大量银子心疼不已,但既然这是王珏深思熟虑后的决定,他们二人自然毫不犹豫地全力支持。

西山工坊的工人们,本就对这几位东家敬重有加。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王珏等人便迅速赶到现场救灾,之后又妥善地安排了抚恤事宜,这些举动早已深深打动了众人的心。如今得知整个工坊即将进行重新改造,而且改造后的工坊不仅规模更大、安全性更高,还能为工人及其家属提供食宿,更为重要的是,子女后代也将有机会读书识字,接受良好的教育。

这一消息如同春风拂过大地,瞬间点燃了工人们心中的热情之火。他们踊跃地投身到工坊的改建工作当中,即便十一月的寒风凛冽刺骨,西山工坊的工地上却呈现出一片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王珏几人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推动着工坊改造工程顺利前行。王珏负责整体的规划调度以及进度调整,二狗则专注于煤焦油、蒽油和沥青的车间建设和设备搭建,杨蒙和付恩卿则带领着工人,修补因地震而破损的柏油路,同时,他们还兼顾在工坊的各大功能区之间用沥青铺设道路,使得各个区域之间的交通更加便捷顺畅。董宁则全身心地投入到焦炭窑炉和蒽油热裂解车间的建设之中,、而陈妍,则肩负起了后勤保障的重任。

就在西山工坊的改造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之时,王珏收到了陈寿和马三保的回信。陈寿在信中告知王珏,自己已为王珏的救灾之功上书朝廷请赏。与此同时,朝廷方面也大体认可了王珏提出的灾害防治办法,并正逐步完善山东的灾害监控报警体系。

陈寿还与山东官员商议决定,在明年开春农忙之后,逐步将沥青应用到山东的水利建设之中。王珏得知这一消息后,心中既满是欢喜,又深感责任重大。

若要在山东的水利建设中大规模应用沥青,必然对沥青的产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意味着西山工坊不仅要成功完成此次改造,还需进一步扩大生产线,提升生产力。他深知,这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与期许,自己和整个西山工坊必须全力以赴。

马三保的回信则充满了感激之情。当他得知王珏特地为他欲拜师一事向道衍征询了意见之后,对王珏坚守多年前的诺言大为赞赏。他在心中中感慨,若不是自己身负要务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