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马三保的永乐元年(2 / 3)

他毫无自己的思考与见解,只是他深知自己的身份特殊,绝不能轻易表态。在靖难期间,他随朱棣冲锋陷阵,对朱高煦的勇猛善战自是深有体会。但另一方面,世子朱高炽占着嫡长子的身份,且为人贤德,在朝中赢得了众多大臣的拥护与支持。综合种种因素考量,马三保心中暗自判断,这太子之位多半还是会花落世子之手。

一想到过了年,世子、道衍大师和王珏便有极大的可能性入京,马三保的内心便如同一团燃烧的火焰,炽热而充满期待。他深知,届时自己不仅能够完成多年以来梦寐以求的拜师心愿,而且以王珏的非凡才思,说不定还会在出使诸国以及造船航行等重大事务上给予自己极为宝贵的帮助与指引。

毕竟,此前陛下就曾下旨采用王珏研制出的蒽油进行木材的防腐处理,由此可见王珏一直对朝中的造船事务密切关注,想必对造船航海一事也定然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见解。

朱棣登基之后,对海外诸国展现出了极为友好宽容的外交姿态。他不仅复置市舶司,大力打理建造船只,在七月还派遣中官马彬出使爪哇诸国。身为朱棣亲信的马三保,自然对陛下的心思和战略布局有着清晰透彻的领悟。他清楚地知晓,朱棣内心深处有着派出使者下西洋的宏伟计划。

继续阅读

这一计划,一方面旨在加强与诸国的贸易往来,通过大规模的海上交流贸易,彰显大明的宏威盛势,让世界各国领略到大明朝的繁荣昌盛与强大国力,同时与诸国互通有无;另一方面,则隐藏着一个极为隐秘且关键的目的,那便是探查失踪已久的建文帝朱允炆的动向。毕竟,建文帝的下落一直如同一个未解之谜,萦绕在朱棣心头,成为他心中一块难以释怀的心病。

而想要圆满完成这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非得是朱棣的亲信不可,并且使者还需要具备卓越的外交才能、丰富的航海知识以及出色的军事素养。

马三保,作为朱棣的亲信,又身为虔诚的佛教徒,兼具聪慧睿智的头脑和独特的宗教文化背景,又在靖难之役中立下战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这一使命的绝佳人选。

为了让马三保能够尽快适应并胜任这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朱棣还特意派遣他随使者出使暹罗。这一经历,无疑为他积累了宝贵的外交经验,为后续更为宏大的航海外交活动奠定了坚实稳固的基础,同时也在实战中锻炼了马三保的外交才能、应变能力以及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与融合能力。

尽管朱棣尚未明确下令让马三保作为正式出使诸国的使者,但从今年开始,朱棣便已然授意马三保为大规模的航海活动进行一系列全面而细致的前期筹备工作。

在这一年里,马三保全身心地投入到航海筹备的各项事务之中。他积极参与对造船技术的改进与创新工作,与众多能工巧匠们深入探讨,研究如何打造出更为坚固耐用、适合远洋航行的船只。

同时,他深刻认识到,航海活动的成功与否,人才是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于是,他在今年开始着手精心培养和选拔一批具备全面素质的专业人才。这些人才不仅要熟练掌握航海技能,能够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准确辨别方向、操控船只;还要具备丰富的地理知识,了解世界各地的山川地貌、海洋洋流、气候特点等;更要拥有一定的外语能力,以便在与海外诸国交流沟通时能够畅通无阻;此外,军事素养也是必不可少的,他们需要在面对海上的各种危险与挑战时,能够迅速做出反应,保卫船队的安全。

马三保通过各种途径,寻觅、招募和培养这些优秀的人才,他们日后将成为他下西洋船队的核心骨干力量,为整个航海事业的顺利推进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

与此同时,马三保深知信息情报对于航海活动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船只与人才。他积极主动地收集有关海外地理、气候、